期刊简介
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4423/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4423/R
邮发代号: 2-38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34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管单位: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23/R
- 国内刊号:11-4423/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Mcl-1和Bax基因在2-甲氧基雌二醇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本研究探讨bcl-2基因家族成员调控2-甲氧基雌二醇(2-ME)谤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凋亡的机制.用2-ME预处理MUTZ-1细胞,荧光比色法检测凋亡信号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cl-1)和bcl-2相关X蛋白(bax)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时照组相比,2-ME增强MUTZ-......
作者:夏国华;陈宝安;芦慧霞;邵泽叶;丁家华;高冲;胡玲莉 刊期: 2009- 05
-
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和拓扑替康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迄今时于难治或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尚未取得共识的有效治疗方案.本研究评价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和拓扑替康联合组成的CAT方案治疗37例难治、复发AM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其具体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300mg/m2,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第1至第3天;拓扑替康,1.25mg/(m2·d),静脉滴注,第2至第6天,阿糖胞苷,500mg/(m2·d),静脉滴注,第2至第6天.结果表明:37例患者......
作者:秦铁军;徐泽锋;王津雨;周春林;肖志坚 刊期: 2009- 05
-
获得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初步分析
本研究探讨获得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elymphohistiocytosis,HLH)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对18例获得性HLH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分析,了解肝功能损害的特点,以及肝功能损害与获得性HLH病因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获得性HLH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特点为乳酸脱氢酶(LDH)及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低蛋白血症和黄疸.非肿瘤继......
作者:杨凌志;王晶石;王昭 刊期: 2009- 05
-
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MICM技术对诊断的重要性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罕见淋巴瘤.起源于活化的NK细胞或活化的T细胞.它通常为结外病变,往往表现为位于面部中线组织的破坏性病灶.NK/T细胞淋巴瘤常见于鼻腔及鼻窦,此外其他结外器官如咽部、胃肠道、睾丸等部位的侵犯也有报导,也有一些罕见的表现为胸腔积液的报导.本文中报道了1名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这名患者在外院通过时胸膜活检组织病理学......
作者:刘芳;林跃辉;刘红星;王彤;单福香;童春荣;陆道培 刊期: 2009- 05
-
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
本研究分析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手段,为进一步提高LAHS诊断率、选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LAHS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其原发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与转归,探讨疾病特点,并比较LAHS患者在确诊前后各项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了解各项诊断指标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14例患者确......
作者:王晶石;王昭;吴林;田莉萍;陈皙 刊期: 2009- 05
-
奥扎格雷钠干预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血栓形成的研究
本研究观察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thrombocytosis,PT)患者临床血栓发生率及其与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PT患者预防性应用血栓素A2抑制剂对其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其对血栓的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表面的CD62P、PAC-1水平;ELISA方法测定血浆血栓素A2(TXA2)代谢产物TXB2和前列环素(PG12)代谢产物6-K-PGF1α水平;观察和比较......
作者:姚红霞;黄莉;吴从明;林丽娥;黄昭前;吴巨峰;王述文;陈文婷;唐瑞梅 刊期: 2009- 05
-
钙离子载体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索钙载体(calciumionophore,CI)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了解诱导产生P210蛋白的情况和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针对CM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CI和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诱导CML病人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变化和变化过程;用Wes......
作者:周海容;陈君敏;陈志哲;吴素文;郭江睿;黄逸群 刊期: 2009- 05
-
苦参碱诱导T淋巴细胞白血病JM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苦参碱诱导T淋巴细胞白血病JM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机制.用0.4mg/ml苦参碱诱导JM细胞4天,分别提取对照组及苦参碱诱导组细胞总RNA,采用凋亡相关基因AtlascDNAExpressionArrayKit筛选出苦参碱诱导JM细胞前后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并用Westernblot验证部分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JM细胞经苦参碱诱导后,基因芯片杂交结果显示31......
作者:张永清;黄高昇;陈协群;白庆咸;梁蓉;冯骥良;王哲 刊期: 2009- 05
-
汉防己甲素联合柔红霉素对K562/A02细胞株P21蛋白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痛(CML)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A02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耐药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P糖蛋白(P-gP)及其基因的关系,为TET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K562/A02细胞实验分组为:①单用柔红霉素(DNR)对照组;②DNR+TET0.5mg/L组;③DNR+TET1.0mg/L组;④DNR+TET2.0mg/......
作者:陈宝安;李静;程坚;高峰;吴亚男;朱敏生;丁家华;高冲;孙新臣;许文林;王雪梅 刊期: 2009- 05
-
大黄素对Jurkat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本研究探讨中药大黄素(emodin)对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DNA片段化检测和末端缺口原位标记(TUNEL)法分析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BCL-2、C-MYC、hTERT、caspase蛋白前体procaspase-8、procaspase-9、procaspase-3和caspase-3剪切片段以......
作者:魏天南;胡建达;陈英玉;陈鑫基;刘庭波;吕联煌 刊期: 2009- 05
动态资讯
- 1 AML和ALL患者骨髓EVI1表达水平及其与白血病分型、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 IgDλ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
- 3 以海藻糖为添加剂冷藏保存血小板悬液的研究
- 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早期死亡率关系
- 5 自体脐带血的保存及临床应用
- 6 三氧化二砷与硼替佐米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KM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7 CD47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 8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9 急性白血病MLL融合基因新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10 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现况和前景
- 11 UC-MSC移植对CIA大鼠免疫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12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特征和预后分析
- 13 新型共刺激分子B7-H6的研究现状
- 14 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骨髓及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 15 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有效性研究
- 17 microRNA-124在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异常及其意义
- 18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 19 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联合G-CSF治疗50例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