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4423/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4423/R
邮发代号: 2-38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34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管单位: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23/R
- 国内刊号:11-4423/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28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28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筛选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疗规范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8例新发MDS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预后及筛选影响临床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2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8:1,男性发病率较高;年长儿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以三系细胞减少为主,共16例......
作者:王健;林少汾;陈启慧;邱坤银;徐宏贵;黄科;黎阳;方建培;周敦华 刊期: 2018- 06
-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索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预后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Q-PCR及测序检测MDS患者hENT1的mRNA表达及TP53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分子学指标与地西他滨临床反应的关系.结果:地西他滨中位治疗4(2-17)个疗程,51例(58.6%)治疗有效,其中CR17例(19.5%),PR12例;mC......
作者:鲍振华;赵洪国;于虹娥 刊期: 2018- 06
-
血清bFGF水平与MDS分型、血清中IL-32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血清bFGF水平与MDS分型、血清中IL-32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MDS组)和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再根据MDS组患者疾病分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C和D4个亚组.采集2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bFGF水平、血清IL-32水平,评价研究组中不同MDS分型患者的......
作者:杨颖莹;杨金花;王丹 刊期: 2018- 06
-
地西他滨治疗后28d的淋巴细胞预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反应
目的:探索能够早期预测地西他滨(DAC)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治疗反应的临床指标.方法:对55例MDS患者DAC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DAC首次治疗后28天的淋巴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1.2×109/L)和低淋巴细胞组(L-Lym<1.2×109/L),比较两组的总反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差异.结果:55例患者中,H-Lym组ORR为......
作者:田明杰;赵松颖;薛华;郭慧敏;化罗明;范丽霞;王云;边月;庞艳彬 刊期: 2018- 06
-
不同检测方法在血流感染新型隐球菌大鼠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real-timefluorescentquantitativePCR,FQ-PCR),血培养、血清荚膜抗原实验检测新型隐球菌血流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应用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B、C和D4组.A组(免疫抑制和感染组):实验D1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实验D4尾静脉注射......
作者:田鑫;贺湘玲;刘华;邹润英;邹惠;游亚兰;陈可可;朱呈光 刊期: 2018- 06
-
TGF-β1和IL-10对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TGF-β1和IL-10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EV)免疫调控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扩增人脐带来源的MSC,分别用TGF-β1和IL-10处理72h,提取上清中MSC-EV.应用BCA法测定提取EV的总蛋白含量,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V的形态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EV表面标志物以鉴定MS......
作者:马聪;张青宜;郭子宽;王恒湘 刊期: 2018- 06
-
65例北方汉族患者HLA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65例北方汉族患者HLA-A、-B、-C、-DRB1、-DQB1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联合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chainreactionsequencespecificoligonucleotide,PCR-SSO)为基础的分型技术,对65例AA患者样本及772例正常对照样本的HLA-A、......
作者:王博婧;吴亚妹;李晓红;徐丽昕;王静;闫蓓;汪海涛;李松威;高亚会;张甜甜;王丽;张雅茜;吴晓雄 刊期: 2018- 06
-
铁代谢异常对贫血患者EPO-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研究铁代谢异常对贫血患者EPO-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根据疾病将患者分为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组30例,其中铁过载16例,非铁过载14例,对其中12例铁过载患者进行祛铁治疗;慢性病贫血(ACD)组(12例),缺铁性贫血(IDA)组(1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10例;检测患者铁代谢指标铁蛋白(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浆中......
作者:张耀;韩爽;郭垞;张青霞;常春康 刊期: 2018- 06
-
ITP患者外周血DC亚群和CD80、CD86表达变化及其与地塞米松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DC亚群和CD80、CD86表达变化及其与地塞米松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80例肝素抗凝ITP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DC亚群的具体分布情况,并通过ELISA检测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ITP患者的DC亚群DC2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ITP患者......
作者:黎晓鹃;李晓双 刊期: 2018- 06
-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三维形态学分析
目的:发展一种通过三维形态学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化.将纯化血小板加入Ⅰ型胶原蛋白修饰的反应池中在静态条件下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通过形状测量激光显微系统观察分析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三维形态.同时,通过光透射浊度法(L......
作者:刘娟;丁玲;何翠;陈丹;邓素容;李远 刊期: 2018- 06
动态资讯
- 1 MicroRNA与人类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与血小板抗体关系的临床研究
- 3 急性白血病患者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 4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对CD34+细胞生长的影响
- 5 醛脱氢酶基因转导介导的K562细胞对环磷酰胺的耐受性
- 6 脐血采集和分离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污染概率的研究
- 7 人APL细胞株NB4不同二维电泳条件对电泳结果的影响
- 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4例肠道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 9 柚皮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与Caspase-3/Caspase-8酶活性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关系
-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 11 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易感相关性研究
- 12 淋巴瘤治疗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
- 13 血栓弹力图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价值分析
- 14 重组人G-CSF对放化疗引起乳腺癌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 15 双重复合型ABO糖基转移酶分子基础与表达产物的分析
- 16 建立人/猪造血嵌合体模型的初步探讨
- 17 MAC作为55岁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挽救性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 18 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14例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 19 同期确诊MDS与AML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
- 20 蛇床子素对TRAIL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